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支持
|
|
期待下文……
|
|
好像现在一提华为的文章就会火哦?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过对那些要毕业的学生,经验之谈还是有用的!
|
|
在华为的日子 (2)
2000年10月到了广州。 当时在华为驻外还是不错的(现在据说就没那么好了,驻外的补贴只有30,但住宿好像提高到350元/天了),补助费为150元/天,120元/天和100元/天(150每天的地方很少,比如新疆,西藏就是),住宿是150元/天,这样,如果在广州办事处实习,就是3000元/月了,不少的收入,基本上,当时华为除了在深圳的人之外,其他人都享受这些补贴,但由此带来了华为的传统,对于任何人,分配地点自己无法确定,而且,所有人的Base全部在深圳。 我在广东办事处,分配了一个导师(老员工,做工程和服务),开始了我在广东的“混迹”生活,当时还好,至少还领着了新电脑,据说01年时都几个新员工共一个电脑。 当时说实在的,不懂真正的技术,最多也就会没事乱说一气,但真动起手来,呵呵,就惨了。好在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在这个方面发展,所以成天就没了压力,调不通,没关系,解决不了问题,也不在意,导师也会很宽容。但我们的价值也会稍微有所体现,销售工作很大一方面就是平息客户怨气,怎么平息,客户绝对无法容忍晚半个月到货,但是,他想对会容忍半个月调不通,尽管这两种情况下结果一样。所以,我们的价值就体现了,不管怎么说,到哪里都算是公司来人了,虽然技术好的来不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年轻的时候过于浮躁,其实,等很久过去之后,自己会发现,过去自己付出的一切到今天都会有回报,或者都能够体现,很可惜,时光不能倒流。 在广东期间,去得多的地方是东莞,佛山和顺德,当然,还有广州,深刻地被广东的经济所感染,满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企业,尤其是顺德。 几个地方中,印象最深的是佛山,首先,佛山移动,在广东移动内算效益比较好的分公司,去了他们宏伟的机房大楼,据说2000年的时候他们机房人员的月收入都过万,而且,局里的车比人多。这些未必全能证实,不过我想,应该不会说得太夸张;其次,佛山是全国摩托车最多的城市,名不虚传,到下班的时候,简直可以用恐怖来形容。 但是,我在广东只呆了一个月,2000年11月,我离开了广东,去福建。 |
|
在华为的日子 (3)
前线总是瞬息万变,到广东才一个月,福建缺人,所以拎着东西就奔福建了。 到福建是2000年11月,同样是导师制度,资深的工程师带着我们这帮菜鸟到处跑。工作日各自奔波,周末约好了一起回福州,算是一起小聚和腐败。在奔波的过程中其实算是很无聊的,基本上都单打独斗(其实每个市都会有销售的办事处,可是我们用服和销售井水不犯河水,很少来往,但工作配合得还不错,电话联系就是了),除了在用户那就是在宾馆,或者是在宾馆去用户那里的路上。当时,对于工程服务的最深刻印象就是熬夜,割接要熬夜,升级要熬夜,半夜回到宾馆是经常,而且也很正常的事情,平时呆得最多的就是南平。这种生活,大约持续了两个月。 当时华为的工程已经引入了分包制,基本的安装和调试都有外包公司进行。由于领导对我的技术和不学无术的精神实在是已经失望(过程中事情多了,技术平平,工作基本上属于出工不出力,毫无效率可言。这是所有去实习的销售的通病,只是我发挥得比较淋漓尽致),恰逢那会儿销售签了个交换大单,工程极多,所以项目经理就让我做了,职责是协调处理南平三明近十个县的交换机安装(不用干活,只要指挥合作伙伴的工程师和联系用户就可以了),工程为期两个多月,最后总结的时候写了个剧漂亮的PPT秀了一下,得到了领导的表扬,说我进步了,最后还补充了一句,你还真是比较适合做销售。 武夷山在南平,我自然也要去看看,据说武夷山还有一个华为的ONU,以前很多工程师都打着维护设备的名义免费去了,可惜我那会儿已经没有这个条件了,于是,买了票自己一个人去逛了一天,至今还有一张在武夷山山顶的照片被完好保存,照片里的我,面容憔悴,目光呆滞,一方面有刚刚乘坐竹筏漂流的疲态,另一方面,也是那会儿成天奔波但不用大脑造成的,做安装项目经理的时候身体真是很累,往往一周内会至少有15个小时坐着又脏又乱的小中巴奔波在乡间公路上,一周跑三个县还要回福州,还好,我比较喜欢坐汽车。 在福建最美好的片断就是,2001年2月过年的时候,我家LD专程从北京来福建看望了我,终于见到了亲人,度过了极其美好的一周。除夕那天被福州的宾馆邀请和他们的员工们一起吃了年夜饭。正月还去了湄洲岛,鼓浪屿。 |
|
支持~~~~
期待下文,呵呵 |
|
随后的日子又去了平和,漳州的一个县,吃过柚子的人一定都知道琯溪蜜柚,琯溪就是平和县的县城,我在那里呆了两个月,由于技术不好,一个新交换机被我蹂躏了两个月,反正用户也不着急。在那里举目无亲,于是,交换机没有调好,已经被我重启,拔插和乱搞了很多次,怀疑其寿命肯定要大大缩短,直到今天我有时候还在想,那个交换机已经用了六年了,不知现在还好??
在平和的日子是我在华为最郁闷的生活,陌生的县城,每天在那里呆着,无所事事,新装的交换机没有调通,倒是机房里现成的电话被我打得,岂是一个爆字能形容??两部电话两个月,话费好像是4000多吧,幸好那会儿电信还没有精细化管理,机房班长嘟哝了一句之后,也就放过我了。 在平和受煎熬的日子熬不到头,终于有一天,大约是2001年3月,电话来了,由于营销一线缺人,我们的实习要提前结束。 回到福州之后,最后一次在福州的实习是陪着领导去了南平和三明拜访客户并交接工作,回福州那天在南平吃了水煮鱼,集体拉肚子。我就这样令人印象深刻的结束了我的华为福建之旅。 华为在服务方面的投入很大,至少当时是这样的,据说2000年前,华为的设备真的是很差,于是用服人员就成了救火队员,成天不是东边电话不通就是西边机器死机,故障多如果要消除客户抱怨,除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好当然还要经常腐败了,据说那段时间用服人员的招待费普遍都高,一个月烧掉万八千都很正常。可惜,我们再做用服的时候,产品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了。 世界变化总是很快,等后来我变成华为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大力推广服务收费了,这也是电信业发展的趋势,自然,就没有了那么多我们那会儿的免费服务了,他们的服务也饱受用户的非议。 其实,从电信业的发展趋势来讲,服务收费是必然的趋势,没有哪个厂家能无休无止的为用户提供超值的服务而全部免费,一开始的时候,设备商靠卖设备挣钱,服务作为附赠的东西赠送给运营商,但是经过几年高速的发展后,中国的运营商客户数渐渐达到饱和,他们已经不需要买那么多新的设备来满足用户增长的需求,转而去发掘现有用户的更多价值,这个过程中,提供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个时候他们卖设备已经无法靠卖设备的钱来养活自己了,于是,服务,成为了这些企业生存下去的法宝。如果服务再免费下去,就会导致设备提供商的危机,从而,最后危害的就是运营商自己。 想起了最近拜访一个客户时,他跟我说的一句话,在中国,软件和服务的价值都被严重低估。 2001年3月初,回到了深圳,在我面前的是一系列长达两个月的市场培训。 |
|
留个记号
|
|
楼主,别写了,这种烂公司有什么写的必要,最后问一下楼主,你现在混到甲方去了吗??
如果还在乙方当孙子,我劝你,早点离开这个行业。 |
|
© 2017-2018 jxweihua.com